两会声音:农药减量增效、构建“智能感知+全域联动”的监测预警体系、智慧生物防控应用、农药流通等
宋宝安院士:构建减量增效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就如何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统防统治效率,以及农资企业
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的关键作用等话题接受记者采访。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对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展望未来,农资企业在推动减量增效方
面,应当从哪些关键方面发力?
宋宝安:在农业绿色发展与“双碳”目标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农资企业作为核心主体,正面临新机遇与挑战。为响应国家战
略,农资企业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重构价值链,推动减量增效市场化。
打造绿色投入品新矩阵。农资企业应研发生物替代关键技术,如新靶标绿色农药、新一代微生物菌剂、RNA生物农药、基因
驱动技术等,攻克技术瓶颈,提升生物农药和新型绿色农药市场份额。同时,研发数字化产品,构建作物—土壤—气候数据
库,运用AI算法定制区域性肥料配方与科学用药,推动产品向“精准型”迭代,满足现代农业个性化需求。
构建“产品+技术+数据”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资企业需推广“移动式智能配肥站”,基于土壤数据和作物需肥规律,现
场生产个性化掺混肥,减氮10%~15%。开发“植保处方云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数据,生成地块级施药方案,直连
智能农机执行,提高施药精准度。同时,开展“种肥药机”一体化托管服务,倡议“减量20%不减产”,形成“技术增值”商
业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制造与循环利用。农资企业应优化低碳生产工艺,采用绿色化工与生物技术,降低能耗和废水排放,打造零碳示范工厂,
引领行业环保发展。同时,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智能智造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高效酶催化技术和生物基催化技
术,生产生物炭基肥替代传统复合肥,每吨秸秆减排二氧化碳1.8吨。构建“收储—加工—应用”区域闭环模式,减少废弃物排
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增值。
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的重要性。您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进一步加强病
虫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统防统治的效率和效果,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宋宝安:我认为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面提
升植保能力。
构建“智能感知+全域联动”的监测预警体系。例如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开展“天基遥感+低
空无人机+地面物联网协同平台”的建设,发射农业专用高光谱卫星,如“智慧植保1号”,重点捕捉作物早期病害光谱特征;在
粮食主产区每5000亩部署无人机巡田网格,搭载多光谱相机和AI边缘计算模块,实时识别虫害热点并生成施药路径;田间布设智
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和土壤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国家和地方大数据平台。
创新和优化统防统治的“精准化+社会化”模式。在统防统治方面,建议研发和推广智能装备与精准作业系统。其中,无人化作
业集群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还要创新社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通过构建“滴滴式”统防统治平台,开发全国性服务调度系
统,整合50万家服务组织资源。农户可以在线下单,由AI匹配最优服务商进行服务。政府将按作业面积给予平台每单5元的补贴,
激励更多服务组织参与进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绿色防控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过在主要粮经作物主产区建设智能化繁育基地,利用机器视觉监测和大数据模型分析提高天敌
昆虫繁育效率,并研发作物微生物互作调控系统,开发根际微生物组AI分析平台为农田定制益生菌组合方案,有效控制土传病害,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拓展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应用场景”,无人机精准施药、AI病虫害监测等技术如何与绿色农药结合,实
现减量增效?
宋宝安: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植保事业正迈向“靶向精准用药”的新阶段。无人机、AI、大数据与高效施药器械等数
字技术,与绿色农药深度融合,共同构建起“精准感知—智能决策—绿色执行”的全链条减量增效体系。
要强化多技术协同。通过构建多源感知体系,利用高光谱卫星、无人机及地面物联网等技术,实时捕捉作物病虫害信息,生成全国
病虫害时空数据库。同时,构建智能决策体系,融合历史数据、气象预报与抗药性监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预测最佳施药窗口期,
并研发AI处方,使施药次数减少,生物农药占比显著提升。
在器械与农药适配方面要创新技术模式。研发无人机精准施药系统,针对生物农药易光解特性,开发防降解新剂型,提升叶面沉积
率。同时,研发高效地面施药器械,搭载AI视觉识别模块,实现仅对目标区域精准喷药,药液节约率高达60%。
要创新社会化服务与绿色价值转化模式。构建全国性无人机植保服务网络,让农户通过APP便捷下单,AI自动匹配最优服务商。同
时,保险公司基于AI监测数据推出“减药保产险”,保障农民权益,提升服务质量。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植保事业的绿色发展,实现传统化学农药减量、生物农药和绿色农药利用率提高,为农业可
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湖北农科院刘晓艳:支持智慧生物防控关键技术随着AI、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深入,农业生产中涌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农业
防控模式——“绿色防控,智慧先行”。其中,智能虫情测报系统与生物防控产品的融合应用将引领当前农业发展步入一个高效、
精准、绿色的新阶段,有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中心副主任
刘晓艳建议,应支持智慧生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比较薄弱,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距较远。同时,生物农药的作用机制与常规化学农药有很大差
异,对应用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亟须开展面向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不同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控技术体
系研究,充分发挥生物农药防治效用,促进降低成本。
刘晓艳表示,基于对精准生物防控技术的需求,打造智慧生物防控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但要想真正实现生物防控的智慧
化,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作物病虫害预报预警系统与生物防控技术体系之间尚未建立直接联系,缺少高质量的病虫
害和相对应生物防控标准的数据库。另一方面是智慧生物防控应用技术验证场景缺乏,未形成与病虫害精准识别和生物防控智能决
策相结合的应用示范基地,技术适配度低、应用落地难度较大。
发展智慧生物防控技术方案的两点建议
为了解决生物防控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快速打通智慧农业在生物防控领域相结合的堵点,探索形成区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刘晓艳提
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农业农村部建立智慧生物防控技术大数据平台系统。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在湖北建设国家级智慧生物防
控大数据应用中心,并纳入十五五重大项目,利用湖北省优势的生物防控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大数据支持系统,建立“智能病虫害测
报管理系统+生物防控产品应用技术体系”,推动生物防控与人工智能与的融合。利用遥感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物联
网技术,开发针对病虫害的智能识别算法与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高精度的遥感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对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与动态
监测,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构建集病虫害生态监测、智能预警、精准防控策略生成与效果评估于一体的综合
性平台,全面赋能农业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建议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制定智能化生物防控应用技术验证场景支持政策。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开展智慧生物防控
评价系统研究,在全国布局智慧生物防控核心示范基地,针对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定制专用智慧生物防控技术方案,创建"场景验
证+标准输出"的新型生物防治应用模式;构建"智慧生物防控服务包"推广体系,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技术规程,促进
生物防控智慧应用的大面积推广。提高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应速度,实现农药减量减施,将智慧生物防控作为“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
抓手,为农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保障农产品绿色安全。
杨恒俊:打击问题农药非法流通行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提出,要打击问题农药非法流通行为,推动农业
生产绿色、健康发展。
农药非法流通的三种表现形式
2024年6月以来,杨恒俊在走访调研种田大户时发现,农药非法流通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 捆绑种子强制售卖,致使问题农药隐秘流
通。部分农资生产企业在未获取农药登记证的情况下,将问题农药贴上“非卖品”标识,既不标注农药名称,也不注明成分等关键信
息,然后与种子强制搭配,捆绑销售给各地农户。该过程中农药品质、用途等易被忽视,导致问题农药隐秘流通,农户一旦不当使用,
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收成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非法贴牌改装问题农药,通过农资电商平台广泛投放。不法分子依据客户需求,对同一类问题农药原料进行非法包装处理,贴上相应
品牌标签,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售卖,致使问题农药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农资行业从业人员勾连关键环节,构建制售问题农药产业链。部分农资行业从业者凭借工作便利,通过化工销售渠道大量购进农药原
料,其中甚至包括禁限用农药,随后批量销售给下游制假者,导致大量问题农药流入市场,给粮食生产安全和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巨大
隐患。
打击农药非法流通的四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杨恒俊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健全追溯体系。构建问题农药全过程可追溯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需建立完善的生产许可、产品质量检验、市场准入
退出及召回、监督抽查等管理制度,明确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责任与义务,保证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章可循、可查可控。
二是强化平台治理。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强化对网上经营者的身份认证审核工作,确保其
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三是加大打击力度。针对问题农药犯罪案件频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从严从重惩处犯罪行为,营造高压态
势,震慑犯罪分子。
四是深化宣传力度。通过以案说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面铺开农药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农户对农药安全使用的认知,从
源头上减少问题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健康发展。